威克里夫等機構對於聖經裡家族稱謂譯法之爭議,引起全球討論,令人思考「功能對等」翻譯哲學的可行性,就是用意譯方式,取代傳統的逐字直譯。本文之討論,盼引發各界反思其立場,深願公開討論有助發展出更健康的譯經理論。
語言之複雜性
自有人在,就有語言。這是我們在人際間、社會裡的溝通工具。對語言之一般理解,限於口頭與書寫模式,但傳播的媒界則很多。可以說,幾乎每種傳播方式在某程度上都涉及語言,舉例說,手語也是語言,不過用手和動作做符號傳遞意思。
我們用複雜的符號系統輸出與接收、編碼與解碼,傳遞實物或抽象想法之意象。換言之,語言乃是以可觸的符號傳遞不可觸及的意思。在傳意未發生之時,意思本身同時存在傳遞者與接收者的意念裡,語言是大家交流、或交換意思的渠道。沒有語言的話,就無法溝通,心裡的意念是封存的。
符號系統可以視覺、語文、聽覺、觸覺或其他形式出現。據傳理學專家說,非文字傳意系統較文字或書寫媒介可傳遞更強烈情感信息,在不知不覺間影響溝通,可以削弱、或加強我們意識到的語文傳意。
溝通是個複雜課題,換了另一種語言不會變得簡單些;那麼跨文化傳意就更複雜了。
譯經之難正在於此,用穆斯林語言翻譯則尤其困難。中東基督徒和穆斯林是「兩種人」,兩者文化傳統可能一樣,所用語言系統也一樣,卻因為宗教不同引發語言差異,兩者間有著一堵厚厚的牆,容易造成誤解。過去十四個世紀以來,兩個族群在同樣的文化環境並存,但兩者之間的鴻溝依然大。基督徒的語言符號含義與穆斯林的語言符號差異甚大,儘管符號看來相似,甚至是一樣的。所以聖經譯者必須小心,不要混淆聖經與古蘭經的用語。
形式與意義
聖經譯者都很熟悉這兩個詞。過去40多年來,在Nida等的影響下,譯經理論都集中講文字其形與意的關係。形式是包裝,意義是內涵。此語言二元論,令等義活譯法,或稱功能對等譯法崛興。
此理論說,形式是可變的,意思卻不變;所以可將意思從其形式抽離,以另一種形式呈現。且以翻譯「安拉」一詞為例。安拉是阿拉伯文,對譯希伯來文的Jehovah(耶和華),西班牙文的Dios,希臘文Theos,或波斯文的Khoda。據功能對譯倡導者的說法,為穆斯林翻譯時,可以「安拉」對譯「神」字。
在理論上,我同意。但這是過分簡化了譯經問題。對等活譯或功能對譯無疑較逐字直譯跨進一大步,可惜卻將問題過分簡化了,甚至可以說,這種譯法造成過去半個世紀之聖經誤譯問題。
文字與含義
「太初有道」,「神說」,「主耶和華如此說」。
神說話,會使用文字,也用上多種溝通方法,不過本文將集中討論文字。無論是講或寫的文字,本身並不具備意義,只是傳意者用以向接收者傳遞信息的工具,必須二人對所傳之意都有一樣的看法,才有真正溝通。這看似不可能,然而我們就是這樣溝通的,就這樣工作,完成買賣,簽合同,達成協議等等。溝通之所以可能,因為傳意符號是可以學會的。大腦有神奇的編碼與解碼能力,能傳送與接收信息。語言學家都同意,世上有某種統一的文法,助人了解彼此,有時甚至在缺乏文字的情況下也溝通得來。
0 Comments